地区

面对失独老人,应该如何拯救他们“凄凉”的晚年

发表时间:2022-04-12 20:25:29    浏览:656

失独老人”不仅内心十分的孤单,生活往往也非常困难,需要国家以及社会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让他们不会有一种抛弃感和孤独感。根据调查: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失独老人:李碧玉(化名),70岁,唯一的女儿2010年去世。

李碧玉40岁的时候丈夫发生意外去世,2010年的时候,她唯一的女儿查出了乳腺癌,3个月以后也走了。因为女儿已经离婚多年,所以她一直都跟女儿生活在一起。如今女儿也走了,李碧玉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失独老人。面对丧女之痛,李碧云的内心承受了非常大的悲伤之情,用她的话说:女儿去世的时候,我的心也已经死了。面对接下来孤独的晚年生活,李碧玉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失独老人:王庆风(化名),65岁,儿子在国外生活和工作。

65岁的王庆风早年和妻子离婚,离婚后儿子跟他一起生活。后来儿子出国留学,毕业以后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儿子基本一年都回家两次,但是渐渐的,儿子变成了一年回家一次,或者两年回家一次,如今更是三年都没有回家一次。此时此刻的王庆风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失独老人”,身边没有孩子的陪伴,每天都是一个人生活,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虽然儿子每个月都会寄钱给他,再加上自己的退休金,生活质量不算太差,但是他的内心感觉非常的凄凉和孤独。


失独家庭的老人,不仅要承受失去子女精神上的打击,而且还要承受老无所依的痛苦,我国失独家庭养老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问题,没有收入来源

虽然很多老人都有退休金和养老金,但是还有很多“失独老人”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依然非常差,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父母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非常好的前程,根本没有考虑到以后自己养老的问题。如果子女出现了意外,那么他们老了以后就没人来养老,这样就会导致老年生活非常的贫困。

二、心理问题,造成性格改变

对于老人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父母只有一个子女的话,就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失独老人”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容易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和抑郁,甚至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里,不跟外界接触。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三、生理问题,身体衰老加快

到了60岁以后,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会开始逐渐衰退,甚至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严重的还会造成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失独老人”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晚年生活就会更加的凄凉,身边没有子女的照顾,一切都需要靠自己,非常的不方便。调查发现,失独老人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差,大多数的失独老人患有关节型类风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等。

四、自身因素,难以入院养老

当前,公办养老院数量过少,且进入门槛过高,大部分失独老人常常无法进入,而民办养老院由于费用过高,管理服务不够规范,失独老人大都无法负担起高昴的费用。并且,很多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而失独老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签字人”。因此,养老院怕担责任,不愿接收失独老人,也是失独老人入院养老难的原因之一。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社会应该为失独老人做点什么?

第一,建立服务需求信息库

社区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失独家庭当中,对失独老人的相关需求信息进行登记,并进行统计分类,便于为不同需求的失独老人提供差异化服务,以克服普惠制服务模式供需错位的缺陷。

第二,统筹服务资源

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失独家庭不同的需求,将各服务供给主体统筹,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三,服务满意度评估。

失独老人享受相关服务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运用“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通过第三方评估,对提供的扶助服务进行评估,并将意见反馈到服务平台,以便于提高服务质量。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如何拯救他们“凄凉”的晚年?

1、关爱失独者,从设立“养老专区”开始

设立“失独养老专区”,正是为了让一群“同病相怜”的人聚居在一起,免受外界干扰。所谓“外界干扰”,特指养老院内的非失独老人隔三差五接受子女探望,这可能刺激到失独老人。为免遭此种心理刺激,给失独老人设立“失独养老专区”就显得十分必要。此举顾及了失独者的特殊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为这一特殊群体的集中养老、互帮互扶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有利于失独老人在“同病相怜”、“抱团互慰”中平衡心态,步入正常生活,最终有尊严地老去。

2、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非政府机制应认识到自身组织机构的不足,大理完善组织建设。其次,完善救助机制,从物资救助为主转向提供心理救助,了解失独老人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意愿,切实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对于政府组织来说,除了增加对失独老人的救助金,提供物质需求,需要关注失独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通过文化活动等来缓解失独老人的悲伤,满足社交的需要,让他们融入社会。

3、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

有些失独者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应该得到制度性的帮助。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失独问题不解决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计生工作的不负责任。让失独者不孤独,考量着国家文明和国家责任。顶层设计和底层自觉互动,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失独老人应该如何生存?

一、以房养老

所谓以房养老,正式的名称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即老人以自己的住房为抵押,与公司签约,由保险公司向其提供双方约定的养老资金,老人过世后,保险公司将房产处置所得抵扣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后,剩余金额返还给老人的继承人。子女遭遇意外后的父母成为失独老人,以房养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目前与保险公司签约以房养老的,基本上就是失独老人

二、养老院

许多失独老人由于没有监护人,无法入住养老院也是一个社会热点。因没有子女,失独老人在生活中诸多事情都面临困境:进养老院、上台,没有儿女签字负责;办理信用卡、贷款,因无人担保而遭到拒绝。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心灵阴影,回归正常生活,成为摆在国家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人包括 政府供养保障对象、困境家庭保障对象和优待服务保障对象,同时,该办法也提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失能或70周岁以上,可参照困境家庭保障对象或优待服务保障对象申请服务。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失独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生活质量的保障、医疗服务的保障、还有就是精神方面的保障。【国太亚医】的“港湾铭家”康养社区是国内具有一流水准的养老家居硬件设施和专业服务的社区,同时还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针对老人的年龄、心理、家庭与社会生活特点,康养社区通过构建老人晚年生活的美好图景引导和帮助老人培养生活情趣,提升精神境界,协助老人重构生活交际圈,增强社会归属感,协助老人实现余生价值,再次激发生命活力。

社区配套康复医院、护理医院,专业推出“健康改善计划”,通过康养社区健康测评、营养评估及生活评估,在全面了解长者身体情况的基础之上,个性化定制出集科学健身、慢病调理和膳食指导三方面于一体的养生方案。另外,康养社区为入住老人提供丰富的活动选择,包括大型活动、交流联活动、展演活动、志愿者活动、专家讲座、同龄社团、文艺演出、电影欣赏、音乐欣赏、手工艺、脑力锻炼活动、园艺活动、外出服务等等,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康养社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古人生存智慧,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儒释道医艺各方一起“养心”。通过新闻解读、聊天讲故事、慈善活动、养花、中医养生、文章传记回忆录的撰写等多个“养心”元素。老年教育:书画、手工、音乐、舞蹈、花卉种植、养生保健、文学图书阅读、网络世界、多媒体设施修身养性、举办养生养心讲座聚会等。

曾经有人问一个失独老人,都过去几十年了,你还没有淡忘自己的孩子吗?她说了一句让我十分震撼的话,老人说:忘记孩子,或许可以吧,不过肯定是在我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我甚至希望人死了以后可以变成鬼,这样在我死了以后,就可以跟我的孩子在一起了。面对失独老人,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和无忧的晚年生活。

手机版

返回顶部